close

四、推薦信篇

 

1.          前情提要

 

因為準備出國的關係,想不到這個系列一拖就是兩個月以後。這一篇跟下一篇,我會分別分享一下推薦信跟大家最關心的自傳要如何處理,所以先在這邊把我的學經歷簡要地分享給大家做參考。特別要說明的是,我走的是比較研究的路線,所以工作經驗較少,所以對於想參考此篇的實務工作者而言,你們可能要失望了但我已經跟某一位申請上哥大的學姐講好,請她或許為各位分享有關於實務工作者的申請經驗,就請各位靜待學姐的出現囉XD

 

學歷:

台大財金系(2011畢)

交大科法所(2014畢) 

 

經歷:

2014 許玉秀前大法官指導,同性伴侶婚姻、收養議題,以及死刑違憲與否議題之「模擬憲法法庭」籌辦助理。

2014 公司治理國際判決資料庫暨案例計畫研究助理。

2014-2015 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實習。

2012-2013 交大科法所法學期刊「科技法學評論」編輯、2012年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論文集編輯。

共五篇著作:兩篇期刊,一篇研討會論文,一篇碩士論文,一篇實習計畫之研究報告。

 

其他經歷:

自閉症患者服務志工(20082014

偏遠地區原住民寒暑期營隊志工(20082014

 

2.          推薦信找誰寫?

 

我找的四個推薦人是:

許玉秀前大法官:研究計畫,協助舉辦模擬憲法法庭,Universität Freiburg

林建中教授:碩士論文指導老師,Penn SJD

王敏銓教授:修習老師三門美國法課程,Stanford SJD

陳在方教授:修習老師國際法相關課程,獲得老師推薦至談判代表處實習,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我很感謝這幾位老師在學期間以及時至今日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跟協助,因為他們,我才能夠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一般人對於推薦信的第一個問題一定是:要找誰寫?其實這沒有一個定論,我僅能就我所知的盡量跟大家分享。主要的兩大策略通常都是[1]一、找有名望的教授;二、找真的認識自己的教授。最後還有一種是找校友或是正在該校的教授,校友的部分我晚一點一起講;就後者而言,理論上因為你沒有上過該校教授的課,你應該拿不到他的推薦信,但是如果能夠在研討會的場合透過提問認識該教授,或是有什麼其他方法(例如寄信討論他的文章、或是你的指導老師跟他很熟等等)跟這位教授能認識並保持聯繫,儘管不是推薦信,但如果該教授最後願意去跟學校的committee說一聲:請把某某人的申請資料抽出來(也就是或許可能跳過前幾階段的篩選),對申請還是有幫助的。

 

(1)       找有名的教授?

 

很多人都信奉策略一,甚至有些教授會說,只要得到他的推薦信就等於得到進入那個學校的門票[2]是不是真的那麼神我是不知道,不過這裡可以提供一些想法,大家一起想想:首先,當然是去跟那位教授之前推薦過的學生打聽打聽申請狀況是否真的那樣順利,還有就是如果要得到這樣的教授的推薦信的話,需要什麼條件?第二個觀點,就是要結合我前面所提到的:是不是受到某家學校畢業的教授的推薦就有用呢?以我個人的經驗,答案是否定的。我的碩論老師是Penn畢業的,我後來有上排名在更前面的NYU跟排名附近的DukeBerkeley,我念商法,財金系畢業有雙重背景,但是Penn就是沒有上,所以推薦人是同學校畢業的可能不一定是影響committee的唯一因素,另外也要考量該推薦人是否仍持續跟該校,特別是該校的committee有密切往來

 

最後,有名的教授(但是不熟,例如只修過一門課或一面之緣,或經由別人介紹)是不是一定是加分?這可能要看那位教授是否仍對那間學校有影響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位教授這麼有名,人多事忙,他有沒有辦法好好幫你寫?如果他願意答應認識不深的你,是否也表示他會他答應其他人?這樣的話推薦信的內容會不會很制式?要知道美國法學院的Committee都是很有經驗的老手,這封信是不是敷衍一下或是量產的他們絕對有辦法辨認的出來。

 

(2)       找熟識的教授

 

我採取的是這個approach,因為我相信我在校時的表現,也信賴自己和想找的教授的關係,而申請的期間已經有夠多事情需要令人煩心了,找一個你信賴的教授絕對能省掉很多擔心,而且可以提昇效率。畢竟,信封一旦簽名封上,裡面寫什麼你都不知道,如果是找你不熟的教授,你可能要擔心會不會採到雷(例如教授其實不喜歡你背後捅你一刀你也不知道),也要擔心教授會不會全心全意幫你寫(有錯字沒有校[3]、敷衍制式化,更嚴重的就是拖搞拖太久你也不好意思催)。因為不會另外開標題,所以就在這裡講,推薦信時程的掌握太重要了,越早找教授越好,因為越晚的話可能又有其他人去找他,到最後擠在一起,要嘛拖稿,要嘛寫出來的品質可能會有所下降。如果能夠一開始就跟教授說明你大概什麼時候要,那是最好的了(這就要看你跟教授關係如何,像我有幾位教授都是主動問我何時要)。

 

3.          推薦信的內容

 

每個教授習慣不同,有些教授習慣自己來,就他所認識的你作撰寫;但有些教授的推薦信比較實用導向,他會問你你希望哪些東西被committee看到?甚至請你擬一些大綱之類的。這個時候,你要做的事就是去對照一下你的自傳跟履歷,因為推薦信的作用,除了讓對方知道你多有潛力多適合這個學校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有雙重保險的意義,其有助於committee去瞭解老師看到的人,跟自傳講的那個人是不是同一個人(這也是為什麼找不熟的教授寫會有風險,你總不希望出現你說你未來想走實務當大律師,結果教授說你很愛研究之類的矛盾結果吧?)。好的推薦信,對於你的履歷跟自傳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並且,透過教授的觀點,學校也能更深入的瞭解你是怎樣的人。如果教授的推薦信內容越具體,例如記得你上課或做研究時跟他之間的小故事,那麼你這個人就越有機會被對方記住,留下深刻印象(這個原則在之後撰寫自傳時也很重要!)。所以,跟教授見面的時候,務必多跟他聊聊你,讓他想起來你是誰,最好能夠提醒教授以前跟他做過哪些特定的事之類的,有畫面的那種最好,讓他不要把你跟其他學生搞混[4]

 

 

小提醒:緘口要教授親筆簽名。

 

今天就到這了,下次再見!

 

[1] 實務工作者的部分我不大確定,通常是一半找你的supervisor拿推薦信,另一半找學校教授,這點或許學姐之後會幫我補充。

[2] 個人聽到的小道指出:HarvardChicago都很吃本校教授或校友的推薦信。

[3] 留美的教授英文程度應該很好,但有些教授留歐或留日的可能英文的文法用語會比較不精確,輕則難以表達原本想要傳遞的意思,重則會讓committee覺得這位教授根本不重視你,只是隨意敷衍你而已。在意你的教授如果語言上有疑慮,他可能會因為對你有責任,而做其他適當處理,例如我的某一位推薦人就跟我說為了寫我的推薦信,他還特別找英文好的人重新幫他潤稿,十分令人感動,也會增加你在申請過程時的士氣(連老師都做到這樣了,那我自傳跟履歷也要多看幾遍)。

[4] 在科法所一屆學生不過30個,我想應該不至於有這個問題,但是對某些大校大系畢業的學生來說,這個原則可能就會特別重要!

arrow
arrow

    imhuan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